王宝祥:关于班主任心理健康的几个问题
关于班主任心理健康的
几个问题
影响班主任心理健康的因素
一、个性品质因素:
正常情感及稳定程度;
意志品质,自我调节能力;
交往能力,交往水平;
生活与工作态度;
认识社会,社会适应水平。
二、工作因素:
领导态度、期望、工作方法;
社会、家长、学生期望、态度;
生源水平;
工作目标的自我期望;
工作竞争压力;
教师评价体制不公平,评职与评先中的角色地位;
劳酬的满意度及自我调节。
三、家庭因素:
婚恋状况;
家庭人际关系水平;
物质与经济条件;
子女发展情况;
偶发事件。
四、社会因素:
社会多元价值观与自身价值观矛盾引发的内部冲突;
社会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影响;
社会突发事件的影响;
社会和谐程度。
五、自身知识与能力因素:
德育与班主任科学知识掌握水平;
班主任工作经验;
多种能力。
六、自身生理因素:
是否有较严重疾患、慢性疾患;
是否劳累过度(某校调查,每天工作8-10小时占10%,10-12小时占63%,12小时以上占27%)。
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标准
一、积极悦纳自我:
正确认识、评价、接受、喜欢自己,承认个体差异,认可自身弱项。
是否有 幽默感;他人和自己对我看法是否一致。
二、稳定积极的教育心境:
教育心理稳定、心态积极、乐观。
三、良好的教育认知:
认清教育发展形势,认清学校要求,正确认识学生,较好的信息能力,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。
四、 热爱教育事业,热爱学生:
从爱的教育中获得心理满足,实现自己的合理目标,从有成效的教育、教学中获得成就感。
五、自我调控情绪、情感:
面对矛盾、沉着、冷静、自制, 竞争中保持平和心态,稳妥处理偶发事件,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困难、挫折。
六、人际关系和谐:
人格健全,能与他人和谐相处,真诚对待他人,尊重他人,学习他人长处,善于合作,摒除多疑、嫉妒、嫌恶等消极态度。
班主任教师常见心理偏差与心理疾患
一、首因效应:
固守第一印象,不能发展地看待学生,凭第一印象处理问题。
建议:确立科学发展观。
二、晕轮效应:
放大学生的优点或缺点,一叶障目,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,导致表扬、批评及处置措施的错位。
建议:辩证地看对点与面
三、马太效应:
把有利于发展的机会只给部分学生,剥夺其他学生的发展机会。
建议:面向全体,一个不能少。
四、职业倦怠:
班主任戏称“校园敢死队”,工作繁杂,压力大,教育教学见效不明显,过于辛劳,报酬偏低或过低,身体欠佳,前景渺茫等因素导致的一种普遍情绪。
建议:政策导向,学校改革,提高个人综合素质。
五、施虐:
由于对学生认识偏差,或学生有严重不良行为、学习落后,顶撞、伤害教师,教师言行失控,对学生身体施虐或精神施虐。
建议:正确认识发展中的学生,提高自控能力。
六、忧郁:
由于工作失意、人际关系不良、认同危机感、自责感、孤独感、失望感、负罪感等不良感受形成的一种心理压抑的情绪。表现为抑郁寡欢、忧心忡忡、伤感、愁苦、烦闷等心态。
建议:积极交往,确立平常心,客观看待得与失,看心理医生。
七、焦虑:
由于专业智能不足,工作环境恶化,竞争挑战,家庭与婚恋问题,信息封闭与信念偏执,生理疾病或伤害,经济压力导致的内心不安、恐惧、困扰和紧张的情绪。表现为肌肉紧张、自主神经系统过度反应以及多种生理症状。
建议:情绪倾诉,休息放松,定时运动,充分睡眠,分散压力。看心理医生。
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:
1、开展对教师的心理辅导;
2、学校确立班主任的主业地位, 关心、支持、善待、激励班主任;
3、建设人性化校园;
4、班主任不断完善自身素质。
感谢!
感谢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!